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的最重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各地小麦产区普遍存在和发生,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和滨湖滨海地区发生最多,危害最重,在大爆发大流行的年份,小麦产量损失可以高达50~60%。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地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小麦病粒中含有致呕病毒和类雌性毒素,严重地引起人和家畜急性中毒,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等等病症,严重地危害人和家畜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损害。~~第一,简要了解赤霉病的症状。小麦赤霉病从幼苗期到穗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分四种类型,①苗枯;②基腐;③秆腐;④穗腐。其中小麦穗腐发生最为常见普遍和严重。小麦穗腐是在开花或开花以后发生。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在小穂和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小麦小穗,发病小穗变黄变枯。若是气候潮湿的时候,在小穗底部和颖壳合缝处长出粉色的胶质物体,就是赤霉病菌的分生孢子部分。小麦发病后期,病部生长出现黑色的小颗粒,就是赤霉病菌的子囊壳。~~第二,简要了解赤霉病生活史。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是能够兼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真菌,寄生在小麦植株上,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大量侵入侵染麦穗,造成严重的危害。当小麦收割以后,赤霉病菌又转移到期它的寄主或病残体上营造寄生腐生生活。赤霉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在小麦籽粒上或者以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到翌年产生子囊壳或子囊孢子,开始初次侵染发病。在长江中下游稻麦区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水稻蔸和农残体上的子囊壳,在小麦扬花期间,子囊壳逐渐发育形成子囊孢子,借助风传播到小麦穗上,逐渐生长发育引起穗腐,又继续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反复再次侵染。因此,赤霉病分生孢子在病害流行中,一次又一次地侵染麦穗起着重要的作用。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助风力雨水传播,除危害小麦引起穗腐后,寄生在其它农残或农作物上。使其形成新的寄主,成为越冬菌源。~~第三,简要了解赤霉病发展规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传,主要受到气候条件、菌源量和品种抗病性三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发生危害的,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以及造成危害起着非常大的决定性作用。赤霉病是一种典型性气候型病害,与温度高低、湿度大小、雨水多少有非常大的关系。赤霉病爆发的条件是,高温高湿度连阴雨多的时候,发生和危害最严重。越冬菌源量是赤霉病发病的主要来源,菌源存在越多,发病越严重。小麦品种虽然没有全抗免疫能力的品种,但不同的小麦品种和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抗赤霉病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防止和避免赤霉病的发生。~~第四,小麦赤霉病的“三控”方法。小麦赤霉病的三控是:控肥、控水和控种,是防治病害的最好农业防治的方法,是减少、减轻病害的危害,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A,控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加强肥料的管控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农业防治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腊肥,看苗追肥,增施磷钾肥,能够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小麦基肥一定要氮磷钾三元素肥料均衡使用,按照氮磷钾三元素肥料的比例是大约1:0.4:1,不可偏施氮肥;小麦苗期腊肥一定在腊月期间追施,即在六九之内一定要追肥完毕;若是基肥和腊肥追施不合理,一旦发现苗情差时,即时增加补充营养;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多采用叶面喷肥的形式,补充磷钾肥。这样使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保持一个健壮的植株,能够大大地提高小麦抵抗病害的能力,减少减轻赤霉病的发生,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有非常大的好处。~~B,控水。小麦在拔节期以后,必须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小麦田间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营造有利于小麦植株正常健康生长发育环境,而达到不利于赤霉病发病的环境和条件,是防治和减轻赤霉病发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C,控种。小麦播种的时候,①要选择抗赤霉病强的小麦优良品种,如荆麦1号、荆麦4号、苏麦3号、湘麦1号等等品种,对赤霉病都有非常好的抗病性。②小麦播种时可以使用多菌灵或咪鲜胺等杀灭赤霉病菌强的杀菌剂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种源性赤霉病的发生。③适时早播,能够很好地促进小麦过早分蘖发棵,增强植株的健壮程度,达到早熟的目的,避开赤霉病菌侵染的高峰期,也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大大降低了赤霉病的发病率。~~第五,小麦赤霉病的“两喷”技巧。药剂防治赤霉病是目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速的防治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小麦药剂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在小麦开花期到灌浆期阶段。小麦防治赤霉病,在花期到灌浆期可以依据天气预报,在降雨之前,对小麦田作为防治赤霉病的时期和对象。在第一次喷药时,应该略早于赤霉病菌孢子大量飞散和病害即将要大量爆发的时候用药,是最有效时期,一般在开始开花期,即麦穗见花药10%时,直到盛花期,即麦穗见花药80%时之间,喷药是最适宜的时期。在小麦抽穗后,若是高温天气,小麦开花快,喷药应该提前进行;若是低温天气,可以推迟一点,一般情况下,相隔一周时间即7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喷药。在防治喷药时,可以依据小麦品种、病情轻重状况和天气变化情况来决定喷药的具体次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三次。在喷药时,药液喷到植株上风干了遇雨,不需要补喷。在
小麦种植区,喷药时往往遇上阴雨连绵或有时晴有时雨的梅雨季节,必须抢在雨前、雨停间歇时喷药,有必要时,细雨天气加大药液浓度抢喷。药液用量保持在每亩斤重左右,单纯防治赤霉病只需喷施在小麦穗部,若兼顾防治白粉病、锈病等等病害,应该全株喷雾。~~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有效药剂有:①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溶液;②50%多菌灵~倍溶液;③40%灭病威胶悬剂2两,加水斤;④0.5~0.8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近几年来,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发现,咪鲜胺、戊唑醇、叶菌唑、烯唑醇等等三唑类或咪唑类杂菌杀菌剂对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大量推广和应用,农民朋友们通过使用后反应良好,不妨一试。总之,目前正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防治赤霉病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三防两喷”,即时防治,可以达到防治减灾的目的,一定会夺得小麦丰产提高品质的目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zl/15316.html